什么是鎏金?

  鎏金是我国古代一种传统工艺技术,又叫火镀金或汞镀金,是用黄金与汞为原料,配成金汞齐,涂饰器物表面的一种工艺。鎏金工艺历史悠久,时至今日仍在广泛使用。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金器实物出土于甘肃玉门火烧沟齐家文化晚期墓葬。鎏金工艺大约出现在较战国稍早的时期。有学者推断,早期秦人很可能在西周、春秋时期较早掌握了鎏金工艺,而后随着秦人由甘肃东部的东进,此技术传播到中原地区。鎏金青铜器是先在铜器上铸制或雕刻花纹,再交错鎏以金、银等,是早期铜器美化加工的显著特征。中国现存著名的鎏金器文物有河北博物院收藏的西汉长信宫铜灯、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代舞马衔杯纹银壶、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东汉几何纹铜尺等。



▲ 西汉长信宫铜灯



▲ 唐代舞马衔杯纹银壶

  重庆出土鎏金青铜器

  鎏金青铜器在我国出土数量众多,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出土过战国时期错金银编钟、包金铜剑,九龙坡冬笋坝墓地出土过嵌金银丝铜带钩等。重庆直辖后,有100余座墓葬出土过鎏金青铜器,峡江地区鎏金铜器具有三个特点:其一,出土地点分布广泛,包括渝中、江北、合川、涪陵、忠县、丰都、石柱、万州、云阳、奉节、巫山等区县,涵盖长江干流及嘉陵江、乌江流域;其二,器物时代延续较长,出土的鎏金铜器时代可早至战国时期,晚至南北朝时期,时间延续达七百余年。其三,鎏金铜器种类丰富,在延续全国其他地区汉代以前器类的基础上,独具重庆地方特色的鎏金铜棺饰大量出现。



▲ 鎏金铜衔镳



▲ 铜奁



▲ 铜棺饰



▲ 铜饰鸟

  鎏金青铜器常见的文物病害

  三峡地区出土鎏金青铜器时代最早至战国中期,距今2000余年,由于长期埋藏于地下环境,出土后的鎏金青铜器往往被一层坚硬的锈蚀物所覆盖,既影响文物外观,也不利于文物保存。锈层是青铜器腐蚀产物形成的新层,也是新腐蚀过程的媒介,能够大量吸附有害物质,对金属文物腐蚀起到加速作用。鎏金青铜器由于鎏金层与青铜基体的紧密接触,会发生双金属腐蚀,造成鎏金层下的青铜合金转化为铜锈,形成“三明治”式锈蚀结构特点,即文物表面文化信息层处于脆弱夹层和致密惰性污染物之中。





▲ 锈蚀较为严重的出土鎏金青铜器

  修复鎏金青铜器的利器——复合凝胶除锈剂



▲ 不当清洗造成了鎏金脱落青铜器现状照片

  文物修复保护专业领域中,针对铜器普遍开展除锈清洗,传统的铜器除锈技术包括化学湿法除锈、激光物理除锈、机械除锈等,但修复效果和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均不佳。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凭借开展铜器修复保护20余年的经验,针对出土鎏金青铜器的腐蚀特征,基于凝胶材料的保水性、缓释性和黏附性等特点,2016年联合陕西师范大学设计制备出一种适合鎏金青铜器除锈的凝胶型除锈剂,并获得国家专利。制备出的凝胶清洗剂形成了三维网络结构,呈较为细致的蜂窝状分布,表面空洞较小,数量大,表面积大,具有较好的吸水膨胀结构条件,符合鎏金青铜器清洗的粘性和弹性要求。一般的机械除锈方式容易造成鎏金层局部脱落,化学试剂造成鎏金层暗淡无光,而凝胶除锈剂则能够克服目前常用方法的弊端,凝胶具有自清洗功能,除锈效果显著,除锈清洗后的鎏金青铜器呈现文物本体熠熠发光的外观,制备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大量地节约人力和物力,有效提高文物修复保护效率和修复效果。









▲ 凝胶除锈工作中

  鎏金青铜器修复成果鉴赏

  1.开州博物馆馆藏鎏金青铜器



▲ 待清理的鎏金泡钉



▲ 复合凝胶糊敷的泡钉



▲ 清理后的泡钉

  2.丰都县文管所鎏金青铜器





▲ 铜卮清理前后对比





▲ 铜盒清理前后对比

  3.忠县花灯坟出土鎏金青铜器





▲ 铜盒清理前后对比

  来源:“重庆考古”微信号(杨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