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施劲松 王齐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10月

  印次:1

  ISBN:9787501057504

  内容简介:

  文集所收40篇主题多样的文章,旨在透过宏观历史叙事中隐而不显的“物”来审视历史,跨越时空与已故学人展开心灵间的对话……文集最终想表达:“物”能独立于文字而“自在”,考古学构建的是一个多线条、多层面的历史图景,不断突破和增补“线性历史”的发展规律;考古学面对过去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遗存,它向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所有个体和生活样态敞开。相信透过考古学的镜头,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理解今天,面向未来。

  作者的话

  从事考古学研究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什么是考古学”的问题。我一度认为这个问题不能回答,只能就“考古学是怎样的”加以描述。现在我仍然持有这个态度,甚至倾向于认为,对“什么是”之类的问题的一劳永逸的解答失之简单,只有在对学科的描述中我们才能推进对它的认识。

  我更赞同这样的认识,即考古学研究所揭示出的“人造物的世界”或者“物的历史”要远远早于文字的出现。因涉及包括地质、地理、气候、植物、动物等多重自然和环境因素,考古学构建的历史将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舞台”。文字的出现虽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但“物”能独立于文字而自在,因而具有文字不可替代的优势。考古学面对的是过去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遗存,因而对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所有个体和生活样态敞开。通过“实物”,考古学构建出一幅多线条、多层面的复杂历史图景,不断突破和增补“线性历史”的发展规律。

  这本文集就是想表达这样的认识。呈现在这里的40篇文章,短则千字,长亦不过万言,主题多样。透过考古学的镜头,我们重新审视历史,看到了在宏观历史叙事中隐而不显的“物”,跨越时空与已故的学人展开心灵间的对话。相信透过考古学的镜头,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理解今天,面向未来。

  文集中最早的《科学·社会科学·考古学》写于1998年,发表后曾意外接到俞伟超先生的信,俞先生肯定了讨论“社会科学”这个概念的意义。后来继续发表的文章也曾得到不少师友的鼓励。这些都是坚持写作此类文章的动力之一。学术短论的写作不同于研究论文,它们更需灵感和激情,而且想法一旦产生,须马上动笔,不似有些研究论文的主题可以“悬搁”。但有灵感并不意味着能一挥而就,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以记录个体感受为己任的作家,而是学者,我们要努力把研究的视角贯彻到个人的感受之中。不少篇幅不长的文章竟然颇费周折,正因如此,这些“作品”才是“不可替代”的。

  文集中的大多数文章原刊于《中国文物报》、《南方文物》、《南方民族考古》,其他发表于《文物》、《考古与文物》、《四川文物》、《三代考古》和一些论文集。历时较长,结集时感觉思想和文字水平存在着先后的差距,但我们保持原先的观点,因为每一篇都是当时思考的真实记录,只对文字做了适当的修订。

  14年前,文物出版社的李飏女士编辑了我的《长江流域青铜器研究》一书,当时她不让我在后记中感谢她。但这次不同,这本文集的出版完全是李飏促成的。

  目录

  考古学聚焦

  科学·社会科学·考古学——考古学学科定位的哲学思考 /3

  从疑古谈起 /11

  “考古学”的“家园” ——archaeology和“考古学” /15

  面向“未来”的考古学——写在“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 /21

  三星堆启示录 /26

  考古学几个关键概念的辨析 /39

  视角与差异

  差异、视角与商代考古学 /51

  新干伏鸟双尾铜虎及其他 /68

  炭河里遗址两则 /73

  三星堆祭祀器物坑发现20周年感言 /77

  从西南地区出土的青铜鸡看家鸡起源问题 /79

  “虎食人”母题中的人物形象 /98

  从“太阳神鸟”到“太阳马车” /105

  金沙遗址出土石人像身份辨析 /122

  川西石棺墓中的铁器 /135

  船棺葬、早期铜鼓和不对称形铜钺 /148

  商周两汉的土墩墓 /168

  文化互动视野中的西岔陶范 /188

  体验与认知

  体验与认知——中西感受文化遗产的两种方式 /193

  寒山寺的钟声 /198

  自贡盐井开凿技术点滴 /201

  李庄漫笔 /207

  建川“红色年代瓷器陈列馆”印象记 /213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遗产 /218

  从利玛窦看中西文化交流 /224

  岩画散记 /237

  墙面面观 /243

  时光隧道——北九州市立自然史与历史博物馆观感 /250

  个体的生活史——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参观记 /254

  哈德良长城 /260

  毁灭与重生——考文垂大教堂的启示 /264

  “考古大发现”杂谈 /276

  影像世界中的考古学 /280

  人物影像

  夏鼐的学术与他的时代——写在夏鼐先生逝世30周年之际 /287

  历史与小说的互读——读《夏鼐日记》之一 /306

  考古门内的人生站点——读《夏鼐日记》之二 /319

  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奏鸣——读《夏鼐日记》之三 /333

  精神长存——怀念陈公柔先生 /350

  考古学家的小说情怀——童恩正“考古学小说”释读 /362

  作为透视历史方法的考古学——记丹麦考古学家克劳斯·韩斯堡 /378

  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