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江苏省文物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协办“2015年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理事会暨博物馆智慧化之路——数据知识化和呈现方式”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博物馆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智慧博物馆建设”“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文物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内容涉及智慧博物馆建设情况及移动端智慧应用、新技术条件下的博物馆发展方向、文物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的思考等多个方面。 与会专家认为,将博物馆大量数字资源整合为知识,并通过物联网、数据分析、虚拟展示等多种技术,展现在公众眼前,是突破智慧博物馆发展瓶颈的关键。

  智慧博物馆建设

  智慧博物馆是以数字化为基础,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以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为特征的博物馆新形态。与会专家分享了各馆数字化建设、智慧博物馆项目实施情况的经验,积极探讨应当如何利用新技术助力博物馆进一步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信息中心主任李少兵做了题为“内蒙博物院智慧博物馆建设情况及移动端智慧应用”的报告,介绍了内蒙古博物院智慧博物馆建设、工程实施情况,以及已有智能导览系统的初步成果,阐述了目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苏州博物馆副馆长茅艳结合苏州博物馆智慧博物馆试点项目建设情况,从平台搭建、内部管理、观众服务、公共关系以及平台搭建后的大数据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了如何使博物馆更加了解公众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地传播博物馆文化。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童茵就实体博物馆to智慧博物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技术架构变化带来“博物馆+互联网”;数据如何成为“知识&可视化”等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她还分享了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开放型、可视化博物馆探索,提出引进博物馆数据服务资源,采用微服务架构实现数据可视化,融合互联网应用,探索博物馆互联网+新业务。

  广东省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黄青松以“观众为核心的服务实践”为题,认为博物馆的服务逐渐建立起了以观众体验为核心的业务形态;如何了解观众需求、来源结构,如何从观众角度评价博物馆的服务是摆在博物馆面前的迫切解决的问题。

  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褚宏文分享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博物馆实践和思考”。他提出应该架起移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文化沟通的桥梁,构建一个以博物馆为核心和基点的导览文创综合性移动平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主任杨晓飞探讨了“智慧博物馆应用数据总线—数据共享的桥梁”。杨晓飞指出应用数据总线接口的主要原则在于对所有文物数据规定统一的数据输入、输出格式、通信协议,便于系统间的无缝对接和高效整合。所涉及的数据接口标准适用于文物数字化有关的信息系统集成、 博物馆内部应用系统整合、 博物馆之间数据共享。为智慧博物馆各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换、汇总与审查、系统更新升级等提供规范统一的数据交换通道。

  南京博物院信息中心主任张小朋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主的新技术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谈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分析了博物馆的数据类型,原有的数据连接方式,利用新技术如何重新认识、组织、连接这些数据,并扩展数据来源,从而指导博物馆进入精细化的运作阶段,以至推动博物馆产生新的类型,向着适应时代需求的方向发展。

  易游无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孙崇华以梵高地图VR艺术展为例,介绍了VR互动展示技术、终端体验设备。认为通过VR技术的集成运用,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实现公众服务和知识传递职能,提供给观众沉浸式虚拟参观体验,开展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服务,突破博物馆展陈的时空边界。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姚菲结合该馆智慧博物馆建设项目做了题为“博物馆与青少年教育的实践及设想”的报告。青少年儿童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群体,金沙遗址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开展各类青少年教育活动,并精心打造青少年教育体验场所,积极研发策划特色教育活动。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魏元介绍了WiFi网络除了给观众访问互联网外,还能够有效地为场馆业主实现各种增值服务,及时准确地定位观众的位置,实现即时获知整个场馆的各种信息。

  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助力提升文物保护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重要手段。与会专家积极探讨应当如何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助力提升文物保护。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做了题为“以现代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支撑莫高窟预防性保护的探索”的报告。他指出随着国家间文化遗产保护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对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敦煌研究院通过采用物联网技术开展监测、不断改善洞窟管理方式,逐步适应日益增长的游客数量,减少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对脆弱文物的影响,以保障洞窟壁画安全,开展了大量的预防性保护工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宣传部主任张小红提出文物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然而文物物联网采集的数据如何分析已经摆在博物馆面前。如何将文物监测数据变为文物健康知识成为文物物联网技术人员的研究重点。

  天津大学张加万教授做了题为“博物馆文物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的报告。随着各种数字化设备的应用,以及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文博领域的数字化资源越来越丰富。张加万对大数据技术的由来、发展脉络进行回顾,并针对文博领域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大数据,分别从大数据存储、分析挖掘、可视化和可视分析等展开大数据技术的介绍和讨论,重点剖析文物领域的知识化应用。

  郑州枫华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笑然针对“用数据分析唤起文物保护的风险意识”进行了成果交流。他以“山西博物院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过程为例,探讨了依托物联网革命式的技术手段,如何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与博物馆日常管理相结合,变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及经过对监测数据进行逐步抽象和分析,使监测结果简明易懂的呈现,强化文物保护风险意识。提出预防性保护复合式解决方案,全面实现“可监测、可控制、可持续运营维护”,确保预防性保护系统真正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日复一日地发挥价值”。

  浙江大学董亚波副教授做了题为“基于游客调度的敦煌莫高窟微环境控制技术研究”的报告。董亚波认为通过对莫高窟自然环境、洞窟微环境和游客分布等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进行洞窟微环境变化分析评价,建立洞窟微环境变化模型,实现对洞窟微环境的精确模拟来合理调节莫高窟各洞窟间的游客分布,控制洞窟游客承载量在合理范围以内,可有效降低微环境变化程度。

  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宋涛分享了“数据可视化在馆藏文物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他提出随着预防性保护理念的落实,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的落地,如何应对海量数据所带来的冲击是行业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整个研讨会切合主题,内容充实,讨论热烈,对智慧博物馆建设、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如何助力提升文物保护领域谏言献策,博物馆人应该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充分利用新技术,将更多的数据知识化成果呈现给受众,让更多的人因博物馆而受益。

  来源: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