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说,南京有许多好看好玩的高校博物馆,她们是多么优质和厚重的人文、教育和旅游资源,可惜多年藏在深闺,有幸或有缘目睹者寥寥,其发挥的作用也因此有限。

  其实,目前,这些博物馆也大多在名义上纳入了青少年科普或文化教育基地等等,但依旧是冷冷清清,名声不大,辐射不强。

  为何?主要是拥有这些博物馆的高校对吸引观众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大。比如在开放时间安排上,多是双休日关门,孩子寒暑假不开放。又比如,在对普通观众的接待上,缺乏配套的布展和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讲解。更多时候,这类博物馆像高校自娱自乐和孤芳自赏的“私家”收藏或内部教学工具。

  对此,高校大概要转变观念,高校博物馆与高校校园一样,都是优质的社会文化资源,理应让市民分享。任何人到高校博物馆参观,都应受到校方的鼓励和欢迎,大学应该努力做好此事,有所安排,提供方便,不要总是关门谢客或只迎贵客。

  这样做,对游人,特别对孩子的好处,自不待言。就是对高校本身,也会获益匪浅。从面上看,高校博物馆开门会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等,但可能收益更多。例如,高校博物馆多能反映该校的特色、优势学科、人文历史和珍藏宝贝等,给人印象深刻,传播久远。现在,高招“小年”在即,各校都在激烈竞争生源,投入不菲,但有什么招生广告比让孩子和父母亲眼见一见该校博物馆和美丽校园等更好呢?即使“打小算盘”,参观可不收费,但与博物馆配套的纪念品、明信片、标本、模型和科普书等却可借机销售嘛。如果把南京的名校像珍珠一样镶嵌在南京旅游线路项链之中,那高校博物馆则是这项链上的钻石了,会熠熠生辉的。

  在这方面,我们要向许多国家学习。例如,英国最大的物产就是教育,它也是英国的一个旅游品牌,包括高校博物馆在内的“大学游”是英国旅游的重头戏,全年开放,即使牛津和剑桥大学这样举世瞩目的大学,也不敢小瞧或丢弃了“大学游”这个向世人“秀”自己的窗口。英国搞“大学游”的确很有一套,一切看似随意无心,实际上却是精心安排,非常了解游客的心理,巧妙地让这些大学与游客心中仰慕已久的形象“对位”,满足于他们饱眼福的愿望,也极大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特别是高校博物馆,不仅有丰富多彩的展品,解释也都是人人都懂的“普及版”,如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内的“牛顿树”受到精心呵护和“夸张”解说,说当年牛顿就在此树下因受落下苹果启发而发明了万有引力理论云云。“牛顿树”也成了露天博物馆的藏品,供人们合影留念。

  目前,我们高校中持有“大学不是公园”想法的管理者大有人在,他们害怕“大学游”会影响校园的安全和宁静。可在许多国家,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就是公园”早已是不辩的共识和事实。高校博物馆当然也是社会的博物馆,具有共享的属性。而且,国外高校对吸引人来校旅游和参观博物馆是想方设法,乐此不疲。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不仅是实践,更是理念。

  (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