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湖桥遗址被原址保护,并且还原了当年勘探现场


  颜回家庙修复前


  颜回家庙修复后



  曾经的镇海殿



  益秀桥

  据普查,散落在萧山农村的乡土文物点很多,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一些乡土文物点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历史遗存,是值得深思的——

  文物古迹,是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和遗迹。在我国,根据文物古迹的价值高低,将其分为国家级、省(直辖市)级和市县级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山8000 年的文明进程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跨湖桥遗址、茅湾里遗址、朱凤标故居、临江书舍……这些文物古迹,是萧山历史文化发展的“佐证”,更是教育后人爱国爱乡的最生动“教材”。然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农村乡土文物点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保护萧山文物古迹,需要我们更积极地行动起来。

  萧山文化的“栖息地”

  不少文物古迹亟待修缮

  在萧山,“拿得出手”的文物古迹其实不少。根据相关文物古迹资料显示,萧山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市级文物保护点78处;还有各色散落在村村落落的农村乡土文物点,文物古迹可谓“群星璀璨”。

  这些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物古迹,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萧山人的繁衍生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已经成为萧山文化的“栖息地”。

  进化欢潭,有一处深潭,是岳飞抗金时行军驻足、渴饮的地方,潭边刻有“宋岳武穆行军经此,饮潭而欢”的题字,欢潭村因此而得名。千百年来,这个小村世世代代留传着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后人们也为这位大将军曾经来过村里而倍感自豪。“慢慢地,岳飞的故事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全村上下形成了一股爱乡奉献的好风尚。”欢潭村一位田姓村民说道。

  衙前农民协会旧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成立的农民协会。但凡去过衙前的人,大多会走进农民协会旧址,畅想当年农民群众的无限豪情和大无畏精神。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现在的衙前人依托旧址,打响了“红色文化”的口号,为的就是在保护旧址的基础上,传递红色火种。

  不少文物古迹亟待修缮

  然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文物古迹的保护措施还不够完善。

  从2007年至今,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截至目前,根据萧山文物普查队现有的统计结果显示:4年里,

  萧山已有多处文物古迹消失。

  曾经绵延悠长的浙东运河河道萧山段,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事例。它始于1700多年前,从滨江西兴,向东流经萧山城区,再到新塘,至衙前后,进入绍兴钱清与西小江汇合。不经意看,它只是运河边一条细细长长的石板小道。其实,它的来头挺大——这条小道,是曾在交通运输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唐朝古纤道。萧山段的范围从城区北干街道,经过城厢、新塘街道,终点为衙前镇。几年前的运河萧山段上,还可以看到河床、桥梁、官塘、水驿等景观。现在,古纤道已被重重水泥掩埋,不少还被河水冲得七零八落,萧山段仅残存3公里长,且时断时续。

  进化镇城山村下颜自然村的颜氏家庙,是孔子得意门生颜回的家庙,距今已有373年历史。据《颜氏宗谱》记载,下颜村500余位村民均为孔子大弟子颜回的后裔。1405年,颜氏族人发动全村人建造了家庙,只可惜之后的一场地震将它严重摧毁;1638年,家庙又被重建,保留至今。

  村里人介绍,家庙是一座错落有致的明代四合院建筑。四合院坐北朝南,硬山顶,木结构,石板墁地,约有300平方米。朝北的正厅为享堂,堂号“德行堂”,里面供奉着祖先颜回的塑像和香火;东西两侧各有一幢看楼;南面是一个唱戏台。在每幢楼的房梁上还雕刻着一些瑞兽和人物图案,挺有特色。但是,在300多年时间里,家庙几经风雨,早已“不堪重击”,前年夏天的台风又刮倒了部分屋檐和墙体,颜氏家庙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好在一些当地村民们知晓家庙的非凡意义,奔走相告,号召大家筹款,对其进行修缮,为它重新拾回了一些本来面貌。

  再如萧山最古老的“坎山长街”,这条曾经在近代甚是繁华的长街“演变”到现在,昔日的繁华早已不见踪影,长街上的木结构老房子,也需要进行修缮。

  保护文物 萧山在行动

  不可否认,多年来,保护文物古迹,萧山一直在行动。

  如今成为萧山文化和旅游“金名片”的跨湖桥遗址得以被成功发掘和原址保护,正是萧山努力的结果。1990年、2001年和2002年,本土文物保护和文物普查工作者积极参与跨湖桥遗址的3次发掘工作;随后,又进行多番实地考察,提出了对遗址进行原址保护的基本构想;2009年,我区投资1亿元建造的“舟形”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正式亮相,为世人展开了一幅大气壮观的萧山8000年文明画卷。

  同时,遍布在萧山城河街上的一座座古桥边,大多有立碑,石碑上刻录着古桥的由来,并告诫人们保护古桥。不少市民在经过的时候会留意看看,想到那一段段古桥曾是乐善好施的古人兴建,在数百年后依然为人们服务,市民对其也较为爱护。

  还有不少镇街也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加入到文保工作的行列。河上镇凤坞村的文昌阁,是一座始建于盛唐时期,重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古庙宇建筑,由于年代久远,残留的文昌阁曾经日渐衰败,只有一些残迹遗存。去年,镇、村两级决定“复活”文昌阁,对它进行重修。为了更好地还原文昌阁,大家多次邀请权威文物古建筑维修考古专家,对遗址进行实地勘测,一砖一木都记录在册,详细论证,最大限度地保护它原有的风格。镇、村两级都表示,文昌阁是研究古建筑艺术、地方史志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探寻当地文化传承脉络的根源,重修文昌阁,使它重焕光彩,也算对历史和后人都有了交代。

  此外,近几年,萧山还下拨了相应保护,更需全民参与的文物保护资金,专门用于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缮。

  保护,更需全民参与

  不过,根据文物普查资料的显示,本土珍贵的文物遗产正在日益减少,更迫切地需要全社会加快文物保护的脚步。

  从社会层面说,全民保护文物古迹的氛围尚欠浓厚。一些市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较为淡薄,个别人甚至不知何为文物古迹。这样一来,文物古迹因为不被重视,自然会遭到破坏。今年3月,戴村镇永富村冗里自然村一工地的工人发现土堆里藏着银元,消息不胫而走,引发了附近十多位村民的连日挖掘。这些村民完全不知道银元是文物,更没有保护文物的概念,于是便将银元据为己有。殊不知,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只要是土里挖出的文物,包括古钱币、银元等,都应归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哄抢、私分、藏匿。随后,有文物专家表示,这批被发现的银元,有的较为常见,有的则价值较高,但由于一些村民不愿上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文物损失。

  还有一些市民因为错误的方法,造成了文物遗产的流失。位于衙前镇南庄王村的市级文保点乐善桥,由于当地百姓不了解它的重要程度,被加以改造、拓宽。如今,已基本看不到它古色古香的韵味。

  去年,杭州市规划局专门制定了《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萧山篇》,对萧山城区整体层次、历史文化名镇(街区)、历史文化名村、乡土建筑、古树名木古井古埠等8个方面进行全方位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

  对于一些文物古迹的淡出,不少业内人士表示遗憾。他们觉得,对萧山文物古迹的保护,除了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外,还需要全民行动起来,给后人留下更多带有历史印记的物质遗产。

  ■他山之石

  早在1997年,国务院就已发布《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国发〔1997〕13号),要求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五纳入”——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把各级政府保护文物的责任进一步具体化。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不仅出台了相应的文物保护规划,更是对文物保护的人力、财力有大力度投入。而萧山周边的绍兴、余杭等地,也都大手笔投入文保工程,余杭区更是设立每年2000万元的文保专项资金,用于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和日常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