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戴向明



▲ 2018年春季考古队员合影

  成熟的青铜器生产包括采矿、冶炼、铸造三个环节。因缺乏材料,我们对青铜时代早期即夏商时期的采矿、冶炼环节知之甚少。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在中条山南侧的垣曲发现了多处采、冶铜遗址;本世纪初,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又在中条山北侧的绛县、闻喜等地发现了多处先秦冶铜遗址,西吴壁遗址就是其中规模较大,内涵丰富的一处。



▲ 中条山南北采、冶铜遗址分布图

  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涑水河北侧台塬上,南距中条山仅数公里。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包含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冈及周、汉、宋等时期的遗存,其中二里头、二里冈期遗存最为丰富。



▲ 西吴壁遗址位置图



▲ 西吴壁遗址航拍图(上为南)

  在多次踏查的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组队,于2018年春、秋两季在西吴壁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100平方米,发现大量二里头、二里冈期冶铜遗存,包括房址、窖穴、干燥坑、木炭窑、冶铜炉等遗迹,以及炉渣、炉壁、铜矿石、陶、铜、石、骨器等遗物。



▲ 中部发掘区鸟瞰图

  房址的数量不多,其中一些形制特殊。如一处二里头早期地穴式房址近东壁处有窖穴。另一处二里冈期房址分里外间,里间带有多个经火灼烧的壁龛,有一窄通道与外间相连。上述两座房址内均出土炉渣、炉壁等冶铜遗存。



▲ 二里头期房址



▲ 二里冈期带有壁龛的房址



▲ 二里头期窖穴



▲ 二里冈期方形干燥坑

  灰坑数量较多,形制多样。如袋形坑口小底大,底较平,曾为窖穴。许多长方形直壁坑坑壁、底残存木炭,或为干燥坑。另有一些长方形坑带有壁龛,形制特殊。一座大型椭圆形坑内出土分类、分片堆放的炉渣、炉壁、矿石、木炭等与冶金相关的遗物。



▲ 二里冈期与冶铜活动有关的灰坑

  木炭窑目前仅见一处。残存部分略呈圆形,壁近直,内壁经高温灼成青烧土,未见一般陶窑的窑箅、火塘等,当是制作木炭所用。

  一处二里冈期遗迹的主体为红烧土,口径小于1米,内壁粗糙。其内包含物有炉壁残块、红烧土颗粒等。遗迹南侧出土较多炉渣、炉壁、铜矿石。据形制及出土物判断该遗迹为冶铜炉残迹。“冶铜炉”北侧存在大面积踩踏活动面,向北延伸十余米,串联多个二里冈期遗迹。其中一座灰坑内发现多个原生红烧土柱,以及炉渣、炉壁等,应与冶铜活动密切相关。



▲ 二里冈期炉壁



▲ 二里冈期冶铜炉残迹

  大多数二里头、二里冈期遗迹出土冶金遗物,如冶铜炼渣(炉渣)、炉壁、矿石、木炭等。几类冶金遗物中,以炉渣的数量最多,已发现100余斤。另发现多件形制简单、用于铸造小型工具的残石范。



▲ 二里头期炉渣



▲ 二里冈期炉渣

  石器包括刀、锤、杵、砧等,使用痕迹均较明显,当为冶炼铜矿所用的工具。此外还发现一件二里冈期磨制石磬。

  出土大量兽骨,其中一些经加工成为骨器、卜骨等。骨器包括骨针、骨笄、骨圭等;卜骨多为肩胛骨加工而成,均为圆钻。

  与冶铜遗存共出的陶片数量较多。其中二里头期陶器器形包括深腹罐、鬲、蛋形瓮、敛口瓮等。整体文化面貌与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较为一致,时代至少涵盖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二里冈期陶器包括鬲、豆、盆、大口尊、蛋形瓮、坩埚等。时代包括二里冈下、上层两个阶段。



▲ 二里冈期陶器



▲ 二里头期陶器



▲ 二里头、二里冈期石质工具、范

  以往发掘的闻喜千斤耙等遗址的考古工作表明,不晚于二里头时期,中条山腹地铜矿便得到开采。所采铜矿少量在矿山冶炼,其余去向不明。西吴壁遗址的发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线索。夏商先民采取铜矿后,运至交通便利、便于生产和生活的西吴壁等遗址冶炼成铜锭,再送至都邑性聚落进行铸造。作为中原地区已确认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的冶铜遗址,西吴壁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早期青铜器产业链的空白,为研究早期冶铜手工业技术及生产方式等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无论祀或是戎,都需依托铜这样的战略资源。西吴壁遗址的考古工作,为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与控制、开发、利用铜这种战略资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2018年秋季工作现场航拍



▲ 清理冶铜相关的遗迹



▲ 现场科技检测



▲ 专家莅临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