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下考古大事记

  1986年4-5月

  英国人米歇尔·哈彻(Michel·Harcher)在南中国海域盗掘大批中国清康熙年间青花瓷器等珍贵文物后,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大肆拍卖,拍卖约15万件瓷器、125块金锭等文物,总价值达3700万荷兰盾(约2000万美元)。此事引起考古学、博物馆学界的强烈不满并引起中国政府及文物部门的关注。

  1986年4月22日-5月2日

  国家文物局委派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冯先铭、耿宝昌赴荷兰考察,了解中国古代文物在阿姆斯特丹被拍卖的情况。

  1986年4月22日

  新华社《参考清样》刊登"我国陶瓷专家建议重视水下考古工作"的情况反映,引起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重视。

  1986年7月9日

  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与文化部文物局联合召开了有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广州市博物馆以及国家海洋局、交通部救捞局、外交部条法司、海军司令部等单位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研讨在中国开展水下考古工作的筹备工作。

  1986年9月

  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与文化部文物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报告",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做了重要批示。

  1987年2月6日

  文化部发出"关于筹建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的通知"。

  1987年3月13日

  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会议由文化部文物局主持,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作战部、国家海洋局海洋管理司、科技司、交通部救捞局、水上安全监督局、外交部条法司、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代表及联络员出席了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作战部的代表因事未到会。会议标志着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正式成立并制定出今后的工作和规划。

  1987年3月25日

  文化部文物局在杭州考古工作汇报会上召集沿海各省区代表召开水下考古工作座谈会。会上通报了有关在我国开展水下考古工作的设想、布置了任务。

  1987年4月

  中国历史博物馆派代表参加在威海举行的"济远号"沉船打捞技术论证会。

  1987年6月15日-8月16日

  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杨林、中国历史博物馆张威应荷兰文化部邀请赴荷兰学习、参加荷兰北海沉船的调查、发掘工作。

  1987年8月

  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上救捞公司在我国南海勘察作业中发现一艘中国宋元时期沉船和一批瓷器、银锭等重要文物。

  1987年8月20日

  国家文物局发出"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纪要"。

  1987年9月8日

  国家文物局发出"全国部分省区水下考古工作座谈会纪要"。

  1987年9月14日

  香港《明报》报导香港渔民在西沙群岛发现两尊中国古代石雕佛像。

  1987年11月

  根据文化部文物局与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报告"的精神,在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承担,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从事水下考古学研究的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室。

  1987年11月20日

  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主办的内部刊物《水下考古通讯》创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撰写了发刊辞。

  1987年11月30日-12月1日

  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主持召开第二次水下考古协调小组会议。会议回顾了第一次协调会议以来水下考古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讨论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研究、制定了有关南海沉船勘察、发掘的具体计划。会议除各协调小组代表外,还特邀了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交通部广州救捞局的代表出席,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工作从筹备向具体实施的转变。

  1987年12月18日-28日

  国家文物局邀请日本著名考古学家,日本国京都埋藏文化财研究所顾问、京都艺大教授、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所长田边昭三教授来华讲授水下考古学。北京及各沿海省区考古方面的学员参加了学习。日本学者介绍了日本琵琶湖水下遗址和在叙利亚沉船遗址调查发掘的情况。

  1988年2月

  中国历史博物馆出版第二期《水下考古通讯》。

  1988年2月25日

  国家文物局发出"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第二次会议纪要"。

  1988年3月22日

  文化部签发上报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开展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请示"。

  1988年3月26日

  国家文物局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上报文化部。

  1988年4月6日-5月20日

  国家文物局文物处杨林、中国历史博物馆张威、李滨、刘本安、广东省博物馆崔勇、王晓、杨少祥、广东省文管会邹伟初、深圳市博物馆彭全民等九名文物考古工作者,参加了在广州潜水学校举办的首届水下考古SCUBA潜水培训班,全体学员获得合格结业证书。

  1988年5月6日

  国务院原则批准了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开展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请示",并由财政部安排一定的水下考古专项经费,以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988年5月31日

  文化部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并责成文物局修改后上报国务院法制局批准实施。

  1988年5月31日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研究中心提出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合作进行水下考古工作的申请。

  1988年6月14日-6月30日

  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会同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组成小型水下考古调查队,首次在广东省吴川县沙角旋沉船遗址进行实地调查、探摸,取得重要资料。

  1988年7月9日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正式上报国务院法制局。

  1988年7月

  《光明日报》首次报道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成立和水下考古工作进展情况。

  1988年9月12日-10月20日

  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王军赴日本学习水下考古及潜水技术。

  1988年9月

  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到国务院秘书局汇报水下考古工作及与外国科研机构合作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发掘南海沉船等项事宜。

  1988年9月16日

  《法制日报》刊登记者专访,呼吁采取立法形式保护祖国水下文化遗产。

  1988年11月29日

  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到国务院法制局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问题,并与交通部救捞局同志交换了意见。

  1988年11月31日-12月4日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研究中心彼得·伯恩斯博士来华,就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合作进行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和研究工作问题,与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副馆长杜耀西等人进行了会谈,并签署了合作培训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和研究工作意见书。

  1988年12月1日

  国家文物局向国务院秘书局上报"关于救捞部门与外国公司合作打捞中国领海内美国沉船日本号所载金币问题"的意见。

  1988年12月28日

  由国家文物局编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说明和资料汇编一并上报国务院法制局。

  1989年1月14日-6月12日

  国家文物局文物处杨林、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张威应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海洋考古系乔治·巴斯博士邀请,以访问学者身份到该校进行一个学期的水下考古理论与专业技术的培训。

  1989年1月22日-29日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研究中心彼得·伯恩斯博士、西澳大利亚海洋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吉米·格林先生来华,与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商谈合作举办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的具体事宜。

  1989年3月31日

  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到国务院法制局谈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最后修改定稿等方面问题。

  1989年4月17日-20日

  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所长田边昭三教授应国家文物局的邀请来华,商谈有关合作进行广东南海沉船的调查、发掘工作事宜。

  1989年5月

  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海洋考古系乔治·巴斯博士、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海洋考古研究所主席先生联名写信给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希望与中国开展水下考古领域中的广泛合作。

  1989年7月12日

  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主持召开第三次水下考古协调小组会议。确定中日合作进行广东南海沉船的调查、发掘工作。

  1989年7月31日-8月1日

  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就合作调查、发掘广东南海宋元沉船签订了"意向书"和"协议书"。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所长田边昭三教授分别代表中、日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

  1989年9月1日-12月15日

  中澳合作举办的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在青岛举行了开学仪式。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李滨、刘本安、广东省博物馆崔勇、刘大强、深圳市博物馆彭全民、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李珍、福建省博物馆栗建安、福州市文化局林果、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吴春明、山东省青岛市文化局邱玉胜等十一名学员,参加了潜水、水下考古理论、水下考古调查、水下发掘技术、水下绘图、摄影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项课程的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员们全部通过了考试,并获得了国际潜水★★级证书。

  1989年9月23日-24日

  国家文物局文物处杨林、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张威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研究中心水下考古专家保罗·克拉克先生、戴维博士、凯瑞恩女士赴青岛胶南县琅琊台沉船遗址考察。

  1989年10月20日

  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国务院第42号令,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1989年10月21日

  国家文物局批准了中日南海沉船调查发掘学术委员会中方委员名单:主任委员由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担任,委员由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宿白教授、国家文物局黄景略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苹芳所长、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担任。

  1989年11月27日-11月1日

  国家文物局文物处、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会同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文化厅、文管会、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救捞局等单位一起就中日合作南海沉船调查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1989年11月5日-9日

  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张威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研究中心水下考古专家保罗·克拉克先生赴福建连江定海实地考察了沉船遗址情况,为中澳合作举办的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实习地点的确定进行最后的准备。

  1989年11月5日-9日

  以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担任队长,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所长田边昭三教授为副队长的中日合作南海沉船调查队一行20人,对位于广东省台山县以南海域的宋元时期沉船进行了综合性的实地调查、通过调查确认了沉船的确切位置,掌握了大批海底水文、水温、深度等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调查、发掘打下了基础。

  1990年2月7日-9日

  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所长田边昭三教授访华,谈预备调查工作计划以及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事宜。

  1990年2月18日-21日

  中日南海沉船调查发掘学术委员会在京成立,苏秉琦、江上波夫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委员;宿白、徐苹芳、黄景略、俞伟超、坪井清足、长谷部乐尔、田边昭三任委员。学术委员会下设中日事务局,由王育成、徐恒彬、村山英树等负责。

  1990年2月28日-5月30日

  定海调查发掘队调查试掘了福建连江定海白礁Ⅰ号元代沉船遗址,圆满地完成了培训实习任务。

  1990年4月5日

  国家海洋局召集能源部、农业部、石油部、地矿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讨论下届联合国大会提供资助我国海洋管理、开发等工作事宜,杨林代表国家文物局汇报了水下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1990年7月28日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了中澳合作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结业典礼,澳大利亚驻华大使沙德利和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向全体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中国第一支水下考古专业人员队伍就此成立。

  1990年9月15日-25日

  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会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南省博物馆联合组成小型水下考古调查队,到海南省文昌县宝陵港调查,发现一艘清初的沉船,船上满载铜饰物、铜锣、铁锅等日常用品,可能是从广东省运到海南省的,在宝陵港沉没,船上的铜钱为永历通宝,证实了沉船的年代为清初的南明沉船。

  1990年10月-11月

  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组织7人调查小组,到山东省长岛县,对所属十个岛屿及周围海域进行了实地踏勘和预备性调查。

  1991年1月28日-2月1日

  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张威参加了在福州召开的全国文物考古工作会议,以文字材料和放映幻灯、录像的形式向全体代表汇报了"七五"期间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主要成果及"八五"期间的初步工作规划。

  1991年2月16日-22日

  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张威、国家文物局杨林参加了在泉州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国际学术讨论会",并联名在会上介绍了中国水下考古的情况。

  1991年3月底-4月

  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会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赴广东省新会县官冲乡进行了实地踏勘和水下考古预备性调查。

  1991年5月-8月

  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组织7人调查小组,到山东省长岛县,对县属十个岛屿及周围海域进行调查,发现一处明代水下遗址和若干处线索。这次调查对长岛县水下文物分布有了整体的了解,为制定以后的工作计划提供实践根据。

  1991年8月底

  结束了长岛调查后,在山东省蓬莱墟里进行了一次水下考古调查,根据当地文物部门提供的线索,在墟里"打碗口"海域,发现一处沉船遗址,采集遗物30余件,均为明代青花瓷器残片,可断定为明代沉船。

  1991年9月-10月

  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对辽宁省绥中县三道岗海域进行第一次调查,在当地文物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进行了遗址定位、表面采集等一系列工作,采集到文物39件,并探摸到船板一块,后经碳十四测定,船板年代为距今740年,与所采集瓷器的年代相符,并初步探明了沉船的位置和性质。这批瓷器数量多、质量高,对研究我国古代北方地区海上贸易史和陶瓷生产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1991年12月

  根据史料记载:1279年在广东省新会县崖门内海(现称银洲湖)一带,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海战,元朝在这里灭了南宋,湖边今仍有奇石一块,据载是南宋丞相陆秀夫挟皇帝赵邴跳海处。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聘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赴广东省新会县官冲乡,对奇石附近水域的河底进行了声纳扫描,探明一些可能是沉船的疑点。

  1992年3月27日-4月3日

  在91年的工作基础上,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会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沉船疑点,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正式调查。调查采用了声纳探测和潜水探摸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崖门炮台水域,发现一处沉船遗址,并采集了一块船板,回京后将此木板进行了碳十四年代测定,证实船板年代为距今690±60年,与海战发生年代大致相符。

  1992年6月-7月

  来自中国历史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深圳市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文物局、青岛市文物局的水下考古队员,到达绥中县三道岗海域,进行较大规模的第二次调查发掘。特聘请地矿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进行技术配合。

  首先由地矿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技术人员对沉船海域进行扫描和定位工作,探明了三道岗海域沉船分布情况,测定了沉船遗址的准确经纬度位置。根据探测工作的结果,开始水下调查工作,对沉船进行了表面测量、表面采集和水下摄影、摄像工作。探明沉船长约27米,宽5米,表面上覆盖着厚厚一层凝结物,经采样发现,凝结物中包含有大量的瓷器。在遗址表面采集到散落的瓷器47件,多为白底黑花瓷,器型有碟、罐、盆等。

  1992年7月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及文物局文物处有关领导检查辽宁绥中元代沉船调查工地。

  1992年8月8日

  为进一步证实瓷器的年代和产地,中国历史博物馆特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这批文物进行了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批文物属元朝时期河北省磁县的磁州窑系的产品。这批水下文物的发现,为研究元朝时期磁州窑瓷器的生产和外销情况;研究我国北方船舶制造史;元朝时期河北、辽宁一带与朝鲜、日本的海上贸易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992年9月8日-9日

  中国水下考古协调小组第四次会议在京召开。会上,首先中国历史博物馆俞伟超馆长对第三次水下考古协调会议以来的工作做了描述和总结。与会代表就今后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和协调小组之间的合作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会上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国家科委科学技术发展中心,提出了合作制定中国水下考古"九五"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研究的意向。

  1992年9月26日

  在新华社举行《辽宁绥中元代沉船遗址勘察成果》新闻发布会,向国内外公布了绥中沉船水下调查工作的主要收获和意义,它标志着我国第一支水下考古专业队伍经过了几年的准备,已经可以开始独立进行一定规模的调查与发掘工作,初步填补了我国在这个水下考古领域上的空白。新闻界反应热烈,《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文汇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几家报社、电视台都先后发表了消息。

  1992年10月-11月

  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领导以及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的同志赴珠海,就筹建水下考古基地的问题和珠海方面进行磋商,并考察水下考古基地选址情况。11月初我馆与珠海市横琴管委会签定了在珠海兴建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基地的意向书。

  1992年11月26日

  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国家科委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在国家科委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召开筹备会议,决定合作进行《中国水下考古"九五"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研究》课题的研究。会上讨论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内容和组织形式。这一项目将列入国家软科学课题研究计划。此后科委、局文物二处、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即开始进行研究纲要的撰写工作。

  1992年12月16日-22日

  '92水下考古工作会议在福建省厦门大学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文物局文物二处、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深圳市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文物局、青岛市文物局的水下考古专业人员以及地矿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的技术人员。

  会议首先听取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张威同志所作的《我国水下考古现状和发展方向》的工作报告,并讨论了辽宁绥中元代沉船发掘工作计划和93年度勘测、试掘的方案,代表们提出了多种可行性建议。

  v  关于今后海上工作的规划,代表们一致认为在开展重点发掘工作的同时,应陆续在有条件的沿海省份,进行寻找水下古文化遗存线索的普查工作。以调查和水下勘探相结合的办法,力争在几年内初步摸清我国水下遗存的分布情况,为制定我国水下考古的长远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代表们还回顾了在广东南海、福建定海、山东长岛等地遗址所作的工作,认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争取扩大对外合作,以学习和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方法和技术。

  会议期间,代表们还考察了泉州地区海交史迹,并与泉州海交馆、闽台关系史博物馆领导、研究人员进行了交流。

  1993年1月-3月

  为适应工作的需要,中国历史博物馆在绥中县二河口,建立了水下考古工作站,建筑面积650平方米,占地面积3330平方米(五亩)。具备了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在今夏的发掘工作开始之前投入使用。

  1993年3月5日-8日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赴珠海市洽谈关于在珠海市建立水下考古基地的问题,随后水下考古学研究室抓紧时间,拟出了《珠海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基地建设初步规划》,为制定珠海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基地建设的可行性报告做准备。

  1993年3月26日-9月24日

  由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日本朝日新闻社联合主办的"中日南海沉船考古暨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分别在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长岛等地巡回展出,观众反响热烈,展览取得了成功,扩大了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

  1993年6月5日-7月30日

  对辽宁省绥中县三道岗海域进行第三次调查和试掘工作。

  这次调查工作,首先聘请地矿部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的科技人员,使用浅地震剖面仪对沉船船体进行探测,以期探明沉船剖面和在海底地表下埋藏的情况。探测工作共完成测线13条,东西向7条,南北向6条,其中有5条穿越沉船遗址表面,获得了较明显的沉船剖面记录,探明船体的厚度为1.1-3.6米,最高顶面高于海底2.5米。

  在此基础上,水下考古队员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前测量。依靠2×2米可移动测量方框,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条件下,队员们对遗址平、剖面精心测量,绘制了完整的平面图和以基线为剖线的剖面图。经测量证实,沉船露出海底的部分长约16米,宽约7米,呈北偏东走向。

  完成测量后,对遗址表面进行了清理,并选择遗址的边缘部位作小面积试掘,发掘出水了70件遗物。除3件铁器外,均为瓷器,绝大部分完整。其中完好无缺的白釉黑花龙凤纹大罐就达9件,腹部以黑彩描绘游龙飞凤各一,并衬之以卷云、花卉;特别是首次出水了1件绘有婴戏图的白釉黑花罐,腹部画有两个手攀花枝、嬉戏玩耍的男孩,生动活泼,憨态可掬。完整的鱼藻纹大盆又出水了两件,口径46厘米,盆里绘有一条鱼儿漫游于水草之间,自由自在,栩栩如生。铁器为铁锅两件,一大一小,大者直径约60厘米;铁勺一件;均锈蚀严重。对出水的文物均进行了妥善的现场保护,清除表面沉积物和初步的脱盐脱水。发掘工作结束后,全部文物运回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部文物保护实验室进行更精细的保护工作。

  1993年9月10日

  美国伍斯霍尔海洋研究所海洋勘探主任罗伯特·布莱德博士、海洋政策中心主任詹姆斯·布鲁德斯博士访华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就双方合作进行水下考古研究工作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接触。美方介绍了美国伍斯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和有关沉没于中国海域的西方商船的背景材料,表达了希望与中国水下考古机构联合进行海洋考古项目的愿望。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向美方介绍了中国水下考古在国际合作方面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对外合作的基本原则,并向美方介绍了在中国申报国际考古合作项目的要求和程序。美方对此表示理解并将按照程序向中国政府的主管部门递交申请。

  1994年2月

  辽宁绥中元代水下沉船遗址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994年6月-7月

  水下考古队开始对辽宁省绥中县三道岗海域进行第四次调查准备和试掘工作。

  在发掘之前,为保证发掘工作的科学性,便于进行探方发掘和摄影摄像,保护遗址不受一些渔民铁筢网的破坏,设计了一个20×10米的拼接式发掘框架,放置到水下,基本将遗址整体圈在框架之内。此次发掘共出水了145件完整的瓷器,有龙凤罐、梅瓶、鱼藻盆等,尤为珍贵的是又出一件婴戏牡丹图罐。还首次出水了一批铁犁铧,已凝结成了几大块,从断面可观察到一张张犁铧叠压在一起,无疑是船内装载的货物。与前三次调查一样,出水器物进行了现场保护之后均运回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实验室,继续进行脱盐、脱水等后期保护。

  1994年9月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澳大利亚西澳海洋博物馆,签定了《关于合作进行福建连江定海白礁元代沉船遗址水下发掘》的意向书。

  1994年10月

  法国CMAX公司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就双方合作进行水下考古研究工作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接触。法方介绍了法国CMAX公司的基本情况和有关沉没于中国海域的西方商船的背景材料,表达了希望与中国水下考古机构联合进行海洋考古项目的愿望。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向法方介绍了中国水下考古在国际合作方面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对外合作的基本原则,并向法方介绍了在中国申报国际考古合作项目的要求和程序。法方对此表示理解并将按照程序向中国政府的主管部门递交申请。

  1995年3月22日

  瑞典东印度公司基金会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就双方合作进行水下考古研究工作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接触。瑞方介绍了瑞典东印度公司基金会的基本情况和有关一条18世纪下半叶沉没于中国海域的欧洲东印度公司商船的背景材料,表达了希望与中国水下考古机构联合进行海洋考古项目的愿望。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向瑞方介绍了中国水下考古在国际合作方面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对外合作的基本原则,并向瑞方介绍了在中国申报国际考古合作项目的要求和程序。瑞方对此表示理解并将按照程序向中国政府的主管部门递交申请。

  1995年5月10日-6月28日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会同福建省水下考古队员与澳大利亚西澳海洋博物馆,合作进行了福建连江定海白礁元代沉船遗址的水下发掘工作。

  1995年6月-7月

  水下考古队开始对辽宁省绥中县三道岗海域进行第五次调查准备和试掘工作。

  由于受海流影响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当水下考古队员下潜到遗址时,发现94年设计的20×10米的拼接式发掘框架已经遭到损坏,所以在发掘之前首先由天津海龙水下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的技术人员到现场承担并施工框架加固工作,重新将遗址整体圈在框架之内。发掘中还试用水下液压钻,对凝结物进行钻探,并将数块重达2-3吨的散落凝结物吊装出水,在陆地上进行解体工作,实践证实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发掘出水了114件完整的瓷器,有龙凤罐、梅瓶、鱼藻盆等,并又出一件婴戏牡丹图罐。并出水了已凝结成了几大块的铁犁铧,与前几次调查一样,出水器物进行了现场保护之后均运回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实验室,继续进行脱盐、脱水等后期保护。

  1995年9月

  受三峡文物保护规划办公室委托,为配合三峡建设,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赴四川长江三峡地区,对重庆朝天门码头"灵石"水下碑林;"白鹤梁"水下题刻;云阳龙脊石题刻等古代遗迹进行了综合性的实地调查,通过调查掌握了大批长江三峡地区古代遗迹的水文、水温、深度等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调查、发掘打下了基础。

  1995年10月13日-17日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馆员张威应邀参加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举办的中国水下考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中国水下考古的初步成果》和《海底七百年--绥中沉船调查》,我国台湾省从事历史学与水下考古学研究的学者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1996年2月-3月

  受三峡文物保护规划办公室委托,为配合白鹤梁保护方案的设计,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对白鹤梁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本次调查在水下新发现了若干以前只见文献未见实物的题记及未见题记;对白鹤梁水下地质结构进行了详细探摸,拍摄到大量水下录像资料,取得了一定成果。

  1996年4月17日-5月24日

  根据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九五"发展规划和海南省文物普查计划,国家文物局组织了海南省文体厅、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海军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进行了"'中国南海诸岛考古项目"之一的"96西沙群岛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视。

  1996年4月17日

  由国家文物局主持,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了"中国南海诸岛考古项目'96西沙群岛文物普查汇报会",国家文物局张文彬局长、张柏副局长出席了会议。

  1996年7月-8月

  经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应日本水中考古学研究所的邀请,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一行5人,赴日本爱知县常滑市,参加了配合日本"中部空港"建设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应日方的邀请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在调查期间到海上工作现场进行了指导。这次与日本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合作调查工作,是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参与国外的水下考古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1996年9月

  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会同福建省水下考古队员与日本NHK电视台合作进行了《上下五千年》电视节目的拍摄工作。其中福建连江定海白礁元代沉船遗址的大量水下录像资料,由我方负责拍摄。

  1996年9月底

  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南省文体厅、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单位,在北京召开"97南沙文物普查"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制定1996-1998年南海诸岛考古项目三年规划,争取在三年之内逐步完成这一项目。

  1996年9月-10月

  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会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广东省珠海市平沙镇前锋沉船遗址的调查发掘工作。

  1996年10月

  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会同福建省水下考古队员进行了福建省长乐县大祉水下沉船的调查工作。

  1996年11月12日-1997年2月28日

  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遵照《中山舰打捞、修复文物专家论证会论证意见》中关于"组织文物保护专家、水下考古专家进行指导,并作好科学记录"的要求,为确保中山舰安全出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参与了中山舰打捞工作,实地监督实施打捞方案的全过程,并协助湖北省文物管理部门作好文字、摄影、水下摄影摄像等全面记录以及后期整理与打捞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

  1997年1月11日-2月

  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会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广东省三灶镇草塘湾沉船遗址的调查工作。

  1997年2月4日

  "中国南海诸岛考古项目"之一"96西沙群岛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1996年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提名荣誉奖。

  1997年3月24-25日

  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办公室资产财务管理处,海南省文体厅,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等单位,在北京召开"97南沙文物普查"预备会议。

  1997年6月-8月

  对辽宁省绥中县三道岗海域进行第六次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水了一批完整的瓷器,增加了一些新的器型。至此,绥中元代沉船发掘工作暂时告一段落,进入后期整理、编写报告工作。

  1997年6月25日

  美国伍斯霍尔海洋研究所纳尔逊教授、波特·霍格兰德先生访华,并与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进行了会谈。美方提出了在海洋探测、水下遗址研究方面进行技术方面的合作的正式申请,并以期开展对海洋政策的研究来辅助对这些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在合作方面,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原则上同意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在海洋考古研究方面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