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发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指导纲要》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分为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四大类,并明确将“博物馆参观”与研学旅行、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动漫制作、军训等一并列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

  据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透露,研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都要引导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强化主动探究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指导纲要》中所强调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都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形式,其他几种活动方式,也都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

  《指导纲要》附件分类型、分学段推荐了152个活动主题。在主题设计上,十分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农业基地”“家乡的传统文化研究”“我是‘非遗’小传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等等都被列为推荐主题。《指导纲要》还明确提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资源统筹管理,建立健全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相互转换机制,强化公共资源间的相互联系和硬件资源的共享,为学校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实践基地等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政策支持。

  近年来,教育、文物部门高度重视将博物馆纳入教育体系,实现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2015年6月,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建立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自2014年以来,在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文物局指导、推动全国各级各类博物馆连续三年开展了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工作,挖掘、凝练了一批教育课程和体验项目。据统计,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约11万次专题教育活动,博物馆教育活动正趋于多样化和常态化。相信伴随着《指导纲要》的发布施行,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之间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利用博物馆学习必将成为中小学日常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来源: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