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山网



  吐屿沟东区新发现中心柱窟壁画之一

  天山网讯 6月9日,“《新疆考古新发现》图片展”等三个文化遗产展览将在6月9日在乌鲁木齐市友好北路上的新疆文化艺术中心(原国际博览中心)展出。自治区文物局在6月7日向媒体公布了一批新疆近年来的重要考古新发现图片,揭开考古工作的神秘面纱,推动考古知识走向公众。

  近年来,为配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文化遗产事业繁荣发展,加强新疆考古学科研究,在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的积极支持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西北大学等考古科研单位组织考古工作者,不畏艰险,不避寒暑,深入荒漠高山草原戈壁,积极开展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中的文物保护和主动性考古科研课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新发现和新成果对深化西域地区考古、历史文化研究,逐步阐明西域历史文明进程,有着重要价值。

  “《新疆考古新发现》图片展”汇集了吐峪沟石窟考古发掘、达玛沟佛寺遗址考古发掘、哈密巴里坤东黑沟(石人子沟)遗址考古发掘、汤巴勒萨伊墓地和库克苏河西2号墓群考古发掘、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东塔勒德墓群考古发掘、伊犁昭苏斯木塔斯水电站淹没区古墓葬考古发掘、莫呼查汗水库考古发掘。



  吐屿沟西区新发现中心柱窟

  一、吐峪沟石窟考古发掘(入选2010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

  吐屿沟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鄯善县,地处火焰山中,南邻洋海坎,北通苏贝希,是连通火焰山南北的重要通道之一。近百座洞窟分布在吐峪沟东西两侧的断崖,为新疆东部开凿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遗址群,是研究佛教石窟寺艺术由西域向内地传播的关键节点。
  为配合丝绸之路(新疆段)申遗和危岩加固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吐鲁番研究院、新疆龟兹石窟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10年开始对吐峪沟石窟进行保护性发掘。发掘面积总计约2500米,发现新的洞窟,还清理出许多重要的窟前遗迹(包括窟前殿堂、地面、门道、阶梯等),新发现壁画面积总计约200米,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文书残片,还有绢画、木器、石器、陶器、雕塑、文具、生活用品。吐峪沟石窟考古发掘为研究吐鲁番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吐峪沟石窟东区出土《金刚经》写本残片



  达玛沟托普鲁克墩2、3号遗址全景(南向北)

  二、达玛沟佛寺遗址考古发掘

  和田古称“于阗”, 古代和田是我国著名的佛教中心之一,自古便被称为西域佛国。勒县达玛沟佛寺遗址群位于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乡政府东南约7公里的沙丘中间,遗址所在地统称达玛沟。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自治区文物局的支持和组织下,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队于2002年至今进行了数次调查及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发掘的区域达1500平方米,发现一处规模巨大,形制完好且为塔克拉玛干地区典型佛教寺院代表的遗址群,并出土大量精美文物和相对完好的建筑遗迹,其中出土壁画面积约120平方米。考古发掘主要集中在南部的托普鲁克墩遗址群,特别是1号佛寺属于方形像殿佛寺,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目前所发现中古时期的最小佛寺,是迄今所发现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佛寺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佛堂建筑形式佛寺。遗址形制、壁画与所出土文物对研究与了解古代和田地区佛教、民间佛教信仰、佛教塑画技法,以及与河西走廊、中原、西藏等地的佛教传播和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最生动的实物例证,也表明和田自古以来就是是一个多文化、多宗教、多民族共同生活与发展的家园。



  达玛沟托普鲁克墩3号壁画出土状态



  东黑沟墓葬出土金银器合照

  三、哈密巴里坤东黑沟(石人子沟)遗址考古发掘(入选2007年度全国考古十大发现,荣获2010_2011年度田野考古三等奖)

  根据历史记载,巴里坤所处的东天山地区是月氏、乌孙、匈奴、突厥、蒙古、哈萨克等多支游牧民族先后驻牧、活动和交融的重要区域。已往的考古工作证明,巴里坤草原是古代多支游牧民族重要的活动区域,也是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文化交流、荟萃的桥梁。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局合作,自2000年至今在东天山地区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重点对东黑沟(石人子沟)遗址(分布在巴里坤山北麓)对开展考古发掘。研究结果显示东天山地区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目前已发现聚落遗址300多处,其中大型聚落遗址5处(这些遗址都是以居址、墓葬、岩画、石筑高台等遗迹构成的古代游牧聚落遗址),出土了大量骨器、陶器、石器、铁器、青铜器、木、金器、银器等。通过近年来的工作,目前已初步确认公元前一千纪的东天山北麓地区存在两类早期游牧文化遗存,土著文化(可能是古代月氏的文化遗存)和外来游牧文化(基本可确认属汉代匈奴文化遗存)。



  东黑沟墓葬出土玛瑙串饰



  汤巴勒萨伊墓地发现的铜环

  四、汤巴勒萨伊墓地和库克苏河西2号墓群考古发掘

  汤巴勒萨伊墓地和库克苏河西2号墓群地处新疆伊犁地区伊犁河支流喀什河、特克斯河流域,2010-2011年间,为配合国家基本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两处墓地195座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

  汤巴勒萨伊墓地位于尼勒克县喀拉托别乡喀什河上游南岸二级台地上。发掘墓葬26座。其中青铜时代墓葬9座,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墓室近似方形;以单人葬为主,还有双人合葬、火葬墓。库克苏河西2号墓群位于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乡阔克苏河沟西侧台地上。发掘墓葬93座。其中青铜时代墓葬10座,墓葬地表大多为圆形黄土封堆,墓葬形制可分为竖穴石室、竖穴木椁墓两类。汤巴勒萨伊墓地和库克苏河西2号墓群青铜时代墓葬的发掘,是近十年来伊犁河流域考古的重要发现。墓葬形制及葬俗葬式特征,与中亚及南俄罗斯地区广袤地域分布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之间关系密切。参考两处墓地碳十四测定数据结果,墓葬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5~公元前13世纪前后。

  初步研究,汤巴勒萨伊墓地和库克苏河西2号墓群青铜时代考古文化遗存,很可能是分布在我国伊犁河中上游地区、具有强烈地方特征的考古文化遗存;对研究安德罗诺沃文化传承关系及分布有重要科研价值。



  汤巴勒萨伊墓地发掘出来的陶碗



  哈巴河东塔勒德墓群一区M32耳环

  五、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东塔勒德墓群考古发掘

  2011年67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东塔勒德定居兴牧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到的东塔勒德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东塔勒德墓群位于哈巴河县城东北部加依勒玛乡塔木齐村(原牧业五队接羔点),地处阿尔泰山前山支脉之间山梁上,西侧有山间小河流过,并分布有羊、马、牛以及骑手等题材的岩画。

  此次发掘共出土了千余件遗物,其中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金器等,时间跨度较大,初步判断,早的可以上溯到距今3000多年,晚到距今2000年左右。金器多以金箔加工而成,制作精细。阿勒泰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欧亚游牧部族长期活动的重要地域,古代文献中将阿尔泰山称为“金微山”或者“金山”。这里也是欧亚草原之路的重要通道,墓群所反映出的考古学文化与图瓦地区、北阿尔泰山地区、南西伯利亚地区、米努辛斯克盆地等地以及阿勒泰地区克尔木齐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东塔勒德墓群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是哈巴河县历史上第一次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对于研究哈巴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阿尔泰山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考古队员在昭苏斯木塔斯水库工地冒雨清理

  六、伊犁昭苏斯木塔斯水电站淹没区古墓葬考古发掘

  2011年5月~7月,新疆考古所对伊犁昭苏斯木塔斯水电站淹没区内的100余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清理的100余座古墓葬呈带状散布于阿克牙孜河西部的二级台地之上,全长4公里,多成片分布,墓葬形制多样,共出土50余件珍贵文物。器类有陶、铜、铁、石、骨、金等。其中以陶、铁类器物为大宗。陶器器形以陶罐为主;铁器主要以马具与兵器为主;石器以珠饰为主;另出土有珊瑚项链1条。

  此次发掘墓葬数量多。墓葬类型多样,不仅丰富了伊犁地区的墓葬材料,也为进一步研究新疆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及与周边地区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提供了新的材料。



  昭苏斯木塔斯水库M53全景



  和静县莫呼查汗水库出土铜刀



  和静县莫呼查汗水库出土铜镜

  七、莫呼查汗水库考古发掘

  和静县莫呼查汗水库是自治区 “定居兴牧”水利工程其中之一。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和静县文体局、文管所专业人员组成的考古队,于2011年5月8月对莫呼查汗水库施工区的古代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229座。出土铜镜、陶器、铜器、金器、骨器、木器、石器等文物标本400余件套。

  莫呼查汗水库墓群位于和静县城西北直线距离58千米的天山山脉的一条南北向名叫莫呼查汗乌孙沟内,四周环山,南距沟口约9公里。地处莫呼查汗乌孙河的东岸第三台地上。

  莫呼查汗水库的考古发现,展示了3000年前至2000年前和静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其丰富文物,为新疆青铜时代研究写上重重的一笔。



  和静县莫呼查汗水库墓地m81仰身曲肢葬